俄烏戰爭沒完沒了,美國不耐了!

0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美麗島電子報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曾任烏克蘭總統顧問的阿列斯托維奇(Oleksiy Arestovych),日前在一次訪談中直言,他對美國拜登政府(Joe Biden)對基輔的態度非常不滿,認為美國要將原訂撥付給烏克蘭的援助資金,分撥一部分給予台灣,讓他完全無法認同。阿列斯托維奇進一步表示。「相比我們烏克蘭,台灣是一個有錢的獨立國家,他們可以在沒有任何援助下,自行購買足夠的軍備。

對於阿列斯托維奇的說法,我國外交部回應說:美國提供台灣與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預算來源及援助項目都不相同,並無排擠效應,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也已公開表示,美國提供台灣軍事武器的決定,不會影響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援,顯見「美國把要給烏克蘭的錢轉給台灣」的說法並非事實。

上述一來一回兩種說詞顯示:第一,烏克蘭已面臨作戰糧草不足的問題;第二,美國因俄烏戰爭久拖不決,已有戰略調整的打算,即把關注重點優先轉移到台海問題。

根據《華盛頓郵報》近日報導,烏克蘭自6月初展開大反攻以來,在烏南、烏東等戰線推進有限,且損失不輕;俄軍則開始加強攻擊烏克蘭東北部哈爾科夫(Kharkiv)地區,企圖重奪整個戰線主動權。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Mykhailo Podolyak)於本月5日在烏克蘭Dom電視台的節目中表示,烏克蘭武裝力量嚴重缺乏武器。

事實上,俄烏戰爭拖延至今,美國人民已逐漸感到不耐。日前由 CNN委託做的一項,針對美國民眾對烏俄戰爭的觀感調查,結果發現,共有5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不應該額外撥款給烏克蘭支持其繼續打仗,並僅有45%的美國人支持繼續在經濟方面資助烏國,加上另有高達51%的美國民眾認為,國家已經盡力在這場戰事中給予烏克蘭足夠的幫助了。

上述調查意味著,當俄烏戰爭進入第二年的時刻,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質疑這場戰爭最終的走向,並改變當初支持金援烏克蘭和主張力挺烏國加入北約的立場。

美國自阿富汗倉皇撤軍,讓拜登政府飽受批評。當美國終止在阿富汗駐軍行動的前夕,拜登向全國發表講話,表示美國不可能在阿富汗停留更長時間。拜登還表示,從阿富汗撤軍,將「結束通過大規模軍事行動改造其他國家的時代」。拜登現在面對烏克蘭戰爭的考驗,他將投入多少資源恢復普丁發動侵烏戰爭所改變的現狀,這是外界普遍存在的一個疑惑。

美國民意顯然認為「此地(烏克蘭)非久留之地」。拜登將競選連任,俄烏戰爭最後可能尾大不掉,成為他選戰的負債。如今俄羅斯因陷入戰爭泥沼而元氣大傷,為了避免俄羅斯被迫求助中共,造成這兩大核武強權的結盟,拜登或許想抽身而退,讓歐洲去協助烏克蘭處理自己的問題。

美國國防部前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日前投書《華盛頓郵報》,呼籲為了防止與中國發生戰爭,美國政府應把資源集中在台灣防禦上,以嚇阻中國發動侵略,而根本上依靠歐洲盟邦來抵禦國力已衰的俄國。

把「台灣問題」與烏克蘭戰爭掛鈎已經不是新聞。美國共和黨籍的參議員柯頓(Tom Cotton)在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訪談時即指出:「中國對美國的威脅比俄羅斯更大。對美國來說,台灣比烏克蘭重要得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接受這一說法,聲稱「對美國國家利益來說,台灣比烏克蘭更重要」。

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首先是它的地緣戰略價值。台灣處在美國第一島鏈扼守中國的咽喉地帶,如果第一島鏈失效,美國不得不退守關島,第二島鏈也岌岌可危。

其次,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無論就人才和技術而論,都是一個重要的經濟體和供應鏈。美國發起「晶片四方聯盟」(Chip4),網羅台灣、日本和南韓,是希望透過晶片設計核心技術,搭配台灣、韓國晶片製造能力,加上日本在材料、設備零件的製程優勢,為美國半導體產業建立穩定供應鏈,同時也削弱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第三,台灣被視為活躍的新興民主政體,是拜登倡議民主聯盟的支持者。支持台灣有助於強化美國在同盟體系的信賴感,而同盟體系正是美國霸權的一根支柱。一旦支柱發生動搖,即代表美國霸權地位跌落的開始。

台灣有人把對岸解決「台灣問題」的手段,拿來和香港比較。我認為這是「張飛打岳飛」的說法;但台灣確有成為下一個烏克蘭的可能。美國訪問學者萊拉里(Guermantes Lailari)稍早投書英國《週日衛報》(The Sunday Guardian)指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可能在本月中旬,賴清德副總統過境美國前後,襲擾我國的東沙島。習近平可能的選項是,命令解放軍奪取島嶼,利用這一槓桿來減少或阻止未來的武器銷售和轉讓。萊拉里希望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但做好準備總比感到驚訝更好。最後他引用印度諺語所說:「我們無法改變風向,但我們可以調整風帆。」

雖說兵法有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但無論就時機和手段來看,中共此刻都不可能有襲擾東沙島的舉動。我在本專欄說過,對於賴清德過境美國,中共必然會有「文攻武嚇」的反應,但強度不會超過去年八月的「裴洛西訪台事件」。中共一旦決定用武,目標也不會選擇外島,而是劍指台灣本島。烏克蘭戰爭提供中共的經驗是,對台採取軍事手段必須「速戰速決」,不能讓戰事無限拖延下去。

最後談到時機問題。我認為明年台灣大選是個觀察的指標,選舉結果才會決定,中共是用「和平手段」或「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