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緊箍咒勒死小建商!專家示警:爛尾樓風暴倒數計時

建商建案推動與銀行間確實是唇齒相依的緊密關係,一旦出現資金緊縮問題,第一個遭殃的一定是小型建商與蛋白區建案。
作者:鉅軒代書
(台北訊) 中央銀行今年第二季理監事會議雖未再祭出新打房措施,但也明白表示現行房貸緊縮政策將「持續到年底」,目標是將居高不下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壓得更低。此舉讓市場期待落空,更讓不動產業界憂心忡忡。知名不動產專家、前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發出嚴正警告:在央行持續勒緊銀根下,首當其衝的將是小型建商與蛋白區建案,資金斷鏈危機迫在眉睫,更可能引爆「爛尾樓風暴」!
央行自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以來,成效顯著,貸款成數下降抑制了房價上漲預期,交易量縮減,房價也略見鬆動,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已從高點降至今年5月底的37.1%。然而,央行總裁楊金龍仍認為此數據與房價「還是高」,短期內無意鬆綁管制。
唇齒相依變致命絞索,小建商、蛋白區先崩潰
莊孟翰直指問題核心:建商從買地到完成交屋、產權移轉,整個開發流程長達四到五年。這過程中,建商與銀行的關係本是「唇齒相依」,銀行提供土地融資與建築融資。但在央行嚴令要求銀行短期內(一至兩年)大幅降低不動產曝險部位下,銀行不得不緊縮銀根。
「第一個遭殃的一定是體質較弱、融資管道較少的小型建商,以及位於蛋白區、去化速度可能較慢的建案!」莊孟翰強調,銀行很難在短期內配合政策達成大幅降低房貸集中度的目標,但收傘效應已開始發酵。當建商後續資金無法順利銜接,最壞的情況就是工程停擺,演變成「爛尾樓」。
五年開發期撞上兩年緊縮令,糾紛風險劇增
莊孟翰分析,建案從土地購買、規劃設計、取得建照到銷售約需一年,營建施工更要三到四年,完工後銷售與產權移轉又需半年至一年。這個長達四、五年的週期,與央行要求銀行在一、兩年內快速壓降房貸的目標,存在嚴重時間落差。
「在不可歸責於賣方(建商)、買方(購屋者)與銀行(貸款方)三方的情況下,未來因限縮房貸額度導致的交易糾紛,例如買方貸不到足夠成數而違約,或建商因資金斷鏈無法履約,該如何解套?」莊孟翰提出沉重疑問。他預見,若政策持續緊縮,逾期放款、法拍屋數量恐將攀升,市場風險急速升溫。
主管機關應速謀對策,適度鬆綁免釀巨災
面對可能席捲而來的「爛尾樓風暴」與市場系統性風險,莊孟翰提出強烈呼籲:主管機關必須正視房貸緊縮政策帶來的嚴重後遺症正快速發酵,應儘速評估現況,適度鬆綁房貸政策,提供市場緩衝空間,避免因資金斷鏈引發連鎖效應,導致小型建商倒閉潮、爛尾樓激增等不可收拾的局面。否則,抑制炒房的良善美意,恐將釀成更大的市場動盪與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