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加薪2成,90年代崩落2%…低薪世代 薪資失落20年

0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udn聯合新聞網
記者 陳素玲/專題報導

五十七歲的志民(化名),台大資訊系畢業,服完兵役後到電腦公司上班,經歷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時期,志民跳槽一家又一家公司,很快存到四千萬,五十五歲就退休。他的太太當年在媒體工作,也有穩定的加薪及年終獎金,加上三年前領到舊制退休金數百萬,兩人退休後過著遊山玩水的日子。

David今年廿七歲,大學念統計系,曾在飲料店打工,畢業後回到店裡工作,希望有機會當店長。他是台南人,留在台中工作,每月薪資三萬元左右。雖然家裡不需他分擔家用,但David開始思考未來職涯計畫,「我的同學有的去當企畫,有些做行銷,薪水也沒比我高,擔心薪資會不會一直停在這裡不動?」

上一代年年加薪 只在夢裡

相較這一代年輕人低薪又薪資停滯,志民夫妻的幸運,不只來自兩人認真打拚,還要歸功早年台灣高速經濟表現,當時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發展,企業創造的經濟果實可分享給員工。員工辛苦工作,資方也不吝回饋,勞資共創雙贏。

近廿年來,「低薪」成了新世代的代名詞,不少年輕人被生活開銷壓著看不到未來,選擇不婚、不生、不養,甚至被冠上「啃老族」、「躺平族」稱號。台灣目前卅五歲到四十五歲可說完整經歷了薪資停滯的廿年,未能享受往昔年年加薪的美好年代,感到嚴重的失落。

產業外移結構變 墜入低薪

台大國發所兼任教授辛炳隆認為,低薪世代的出現,來自大環境變遷。他指出,民國七十九年起產業開始外移,經濟成長率明顯跟薪資成長脫鉤,當時台灣產業結構跟著改變,就業人口移往服務業,服務業屬低進入門檻,台灣內需市場不夠大,薪資高成長不再,台灣就此進入失落的廿年。

如果從四十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與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年增率變化來看,的確看到前一個世代與後一個世代的劇烈變化。

民國七十年代薪資成長都是百分之廿以上;即使到民國八十年,當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八點三七,經常性薪資年增百分之十點八二,都還有雙位數成長。八十一年薪資年增率百分之八點四九、八十二年百分之七點零七,此後進入經濟成長率與薪資成長差距逐漸拉大時期,八十五年薪資成長掉到百分之五以下;八十九年掉到百分之三以下,九十年以後更雪崩式下滑到百分之二以下,幾近停滯,台灣落入「高經濟成長、低薪資成長」深淵,一蹶不振。

台商回流薪資漲 產業不均

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指出,一○七年台商回流,台灣製造業也回來了,創造較高薪的就業機會,使部分勞工脫離低薪處境;加上連續六年基本工資調漲,對薪資水準往上拉是有改變的,「但再工業化助益遠大於基本工資(提升)」。

他表示,工業化對勞工薪資往上是好的,但加薪幅度也集中在特定行業,形成產業不均現象。以行業分析,從勞退提撥薪資資料比較,一○七年起到一一○年,加薪幅度較明顯的行業包括: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印刷電路板,傳產製造業則是精密機械製造,加薪較少的是紡織、金屬加工等。

(原始連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