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總價小宅是「毒藥」還是「解藥」?專家揭四大陷阱,買錯恐讓你後悔一輩子!

0

小宅看似購買門檻低,其實魔鬼藏在細節裡,仍藏有不少風險

作者:鉅軒代書

在房價高漲的時代,低總價的小宅建案因其看似較低的入門門檻,成為許多購屋族的首選。然而,房產專家提醒,小宅市場「魔鬼藏在細節裡」,潛藏著不容忽視的四大隱藏風險。若購屋族未能審慎評估,恐將陷入「迷人的數字迷宮」,最終住進去才後悔莫及。

風險一:總價低,單價卻驚人,小心買到「新高價」!

許多購屋族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容易只關注總價而忽略單價。中信房屋內湖AIT加盟店專案經理黃立明指出,小宅換算成單價後,往往會從「親民價」搖身一變成為「新高價」。他舉例,兩間條件相似的兩房物件,小坪數的單價可能比中坪數的還貴上數萬元。因此,購屋前務必仔細試算單價,並與周邊同類型產品進行交叉比價,才能判斷是否買到「行情價」或「最高價」。

風險二:貸款成數低,自備款壓力大,資金恐面臨考驗!

在當前升息、資金緊縮的環境下,小坪數產品的房貸審查趨於嚴謹。公股行庫放款主管透露,15坪以下的小宅貸款成數可能腰斬至5~6成,即使是15至25坪的物件,也難與一般住宅相比。 這意味著,購買小宅需要準備更多的自備款,對於財力不充裕的購屋族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風險三:空間規劃不易,廣告話術藏玄機,實際居住恐不便!

市場上常見「16坪做2房」、「20坪做小3房」的廣告標語,但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張欣民提醒,眼見不一定為憑。 若以公設比30%計算,16坪的房子實際室內坪數僅約11坪,要在如此小的空間內實現客餐廳、廚房、臥室、衛浴、陽台等「五臟俱全」的規劃,實際居住起來恐有諸多不便,與廣告或實品屋的想像存在落差。

風險四:收納困難,裝潢成本恐墊高,荷包大失血!

小宅空間不足,如何透過裝潢「隱惡揚善」成為必修課題。青川空間設計創辦人林偉珩表示,小宅裝潢常需利用隔間牆、玻璃隔間營造穿透感,或藉由複合機能櫃體、畸零空間增加收納,以追求最大坪效。 然而,小宅裝潢並非萬靈丹,且可能面臨施工難度高、工期延長、家具需量身訂做等問題,導致裝潢成本甚至高於一般住宅的1-2成。

小宅轉手性分析:六都熱絡,非六都需留意!

儘管存在上述風險,小宅的交易量近年來仍穩定增長。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2022年第一季全國25坪以下小宅交易量達15,993筆,相較十年前成長逾七成。其中,六都的小宅交易量高度集中且增幅顯著,尤其桃竹、高雄更成長逾一倍。

然而,一旦走出六都,小宅交易量則隨之遞減。 這提醒微型住宅購屋族,若小宅自身條件不突出,或周邊缺乏人口、就業等紅利支撐,未來轉手性恐大打折扣,務必審慎評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