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建商也開始「做小坪數」?預售屋迷你化浪潮來襲:空間成為最奢侈的商品

0

單層規劃8至10戶已成常態,黃金邊間留給坪數稍大的主力戶型,中間則被硬塞進數個「迷你宅」。

✍️ 作者:鉅軒代書

央行連環限貸、成本飆漲,卻壓不住預售屋價格。根據實價登錄統計,台北市除了少數萬華區還能找到單價不到百萬的案子外,其他行政區早已全面突破「百萬俱樂部」。

連屋齡十年內的新成屋,也紛紛站上百萬門檻,讓首購族只能望屋興嘆。

面對高地價、高成本時代,建商該怎麼讓房子賣得動?

答案很直接——單價不降,就得壓低總價。

於是,「格局迷你化」成為房市的新顯學。

從三房變二房、從邊間變中間 「迷你化」格局悄悄蔓延

近年新案平面圖幾乎出奇一致:

單層八到十戶、主力邊間坪數最大,中間塞進最小戶型。

這些迷你戶多半只有單面採光、衛浴無窗、開門見廚房、無玄關可設鞋櫃,客廳更常變成暗廳。

從建商角度來說,這是「市場現實」:不縮坪就撐不住售價。

但對買方而言,雖然犧牲空間,卻能以較低總價買到品牌建商的作品,仍有吸引力。

許多購屋者甚至覺得:「以前買不起這家建商的大坪數,現在終於能入手了!」

有建商逆勢而行:三面採光、零店面,只賣「真自住」

然而,也有少數品牌仍堅持格局品質。

像某家深耕地方三十多年的建商,新案規劃兩棟純住宅、無店面,單層三戶、雙梯設計,其中兩戶三面採光、一戶竟有四面採光

這種規劃在現今市場堪稱稀有。

老闆笑說:「我們只做讓自己願意住的房子。」

也因此,他們的產品多半由自住客買單,雖然成本高、利潤低,卻換來長期口碑與穩定銷售。

空間成為奢侈,設計決定未來市場走向

預售屋「坪數切割戰」短期內恐難逆轉。

當建築成本不降、房價高企,市場的焦點不再是「買不買得起」,而是「空間值不值得」。

正如一位建商所言:

現在不是比誰蓋得大,而是比誰蓋得巧。」

在寸土寸金的都市裡,空間早已是最奢侈的商品。

發佈留言